太極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,如果說醫學、科學、文學、美學…等是一門學問,那麼太極拳術是一門高深武學。近代很多學者、專家一生奉獻於科學上,追求文明的進步,也有人把青春、光陰、生命放在武學研究上,追求健康與生命的增長。在歷史裡武學文獻中,記載各家拳術的名人相當多,其中太極拳術是講求自然法則,亦有許多名師、高手終身勤練專研於太極拳術,使生活太極化,應用在生活中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。過去習武者是為了保家衛國、強身防身、與人爭鋒鬥狠,現在這個時代大家是追求知識、拼經濟,往往缺乏運動的基本理念。還好太極拳術是祖宗們嘔心瀝血保存下來,留下珍貴的文化寶藏,給予現代人藉此太極拳來運動,保養個人的身體與活絡筋骨。
目前分類:太極拳推手 (45)
- Jul 03 Tue 2012 07:08
紮穩基礎從拳套著手
- Jul 02 Mon 2012 23:03
施老師太極拳推手的鬆身技巧
施老師長期接觸太極拳,總感覺太極拳體用,都是在研究開合之道,開就是要鬆,合就是要整,開合鬆整就是柔。至此剛柔並濟與陰陽相合,就是順中逆用與逆來順受,這是太極拳自然的特色。雖然太極拳推手也重視鬆柔,不強調功夫,不計較輸贏,但是頂級功夫是純熟自然,就是推手追求的鬆柔走化。太極拳朋友長久浸淫在套路的姿勢美,迷惑在推手的樂趣。大家不能滿足於現況,只知道享受太極拳的好處,卻忘記社會環境的變化。應該要求套路與推手的改變,才能創造更美好的運動效果。因此我們了解目標在鬆柔,知道健康就要運動,功夫要好就要經常練習。太極拳必須改變教學方法,使學習者身體越來越健康,使學武者功夫越來越強,真正符合社會變化的需要。這一套鬆身技巧,是運用推手的互動方式,是舒展身心的組合招式。
- Jul 02 Mon 2012 21:59
我的太極推手學習歷程
在求學時期我對於籃球非常狂熱,不管對手多高多壯我都敢挑戰。但是好戰結果也付出慘痛的代價,把自己的膝蓋弄壞了;從那一刻起身体開始走下坡,嚴重到蹲不下去,甚至連上下樓梯都痛苦不堪。我心裡一直想,西方的醫學及復健治療是那裡出了問題,為什麼不能恢復我昔日的健康,在我心灰意冷之際,突然想到父親以前曾學過八卦掌,心想反正死馬當活馬醫,不能從事劇烈運動,還不如練一些養生的技巧。於是我從基本的八大綱領開始練起,就是所謂的八母掌,全是走圈轉掌的練法,要求勢不間斷,鬆柔圓活。長期練下來,腳也慢慢恢復正常,可以從事一般的活動,但我對這個現況還不是很滿意,想更加深入的學習,就開始練起六十四式散手,所謂散手是與敵人應戰的技巧,如同太極拳一樣.有推手和散手,都是作為練習以及測試自己的方法,各位師兄也要知道學無止境,唯有勤加練習,才有豐碩的成果而且也要多方面吸收各種武術的優點來補強自己,正是拳無分好壞,修行看個人。
- Jun 29 Fri 2012 14:36
太極拳之鬆、柔、沉
太極拳之所以為內家拳之精要拳法,乃是在於其具有許多內斂之心要與意念組成。其鬆、柔、沉為各家太極拳所共通,並為最基本且重要之內涵。心要鬆、重心要沉穩、身段要柔軟,也為做人處事之原則。所謂內外雙修,表裡兼備,善與人同,與鄭曼青宗師所謂之『吞天之氣、接地之力、壽人以柔』若合符節。亦與中醫之所謂精、氣、神一致。心無罣礙是為鬆,身如柳枝是為柔,其根不斷、連綿不絕是為沉。缺一不可。對於勝敗不過於重視,則能鬆,順勢而為,則為柔,進退走化不失中定是為沉。一切神變,乃在於鬆柔沉之應用與變化,也十分不易於體現與了解。須知諸行無常,勝中有敗,敗中求勝,則可去驕而從謙卑,是為鬆之要法。順勢而為,逆勢亦能轉為順境,則為柔,即使退後亦不失中定,能全身而退者亦是為沉。其中,最重要是鬆,從心出發,心鬆則體柔,仲心自然沉矣!(陳柏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