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拳到底在追求甚麼?
武術界常說,內練一口氣,外練筋骨皮,以功夫為主。太極拳是功夫與養身兼備,以氣運身,以內練為主。站樁與靜坐來自道家的內功心法,調心、調行、調息,遵循自然呼吸,純粹是以養身。我是追求健康,掌握呼吸與發勁的關係,是正能量的練拳方法。古時候知識未開,常常浮誇引述,如天之氣,地之力,九曲珠等大自然景象,增添武學神祕感。從武術來講,中華武術與西方武術都有其獨特性文化,因為源頭不一樣,競賽場都會展現其原創性。太極拳要有價值觀,實戰技巧與體現拳理,讓觀眾看了就知道是推手比賽。太極拳要發展推手,要培養優秀選手,在國際上露臉,站上世界舞台。若要發展養身,我在舒緩有新發現,腰痠背痛是因輸血量不足,缺氧氣與營養無法活化組織。氣功的呼吸與招式配合,有促進新陳代謝,加速血液循環,讓學員看到舒緩痠痛效果。我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,知道一勤一悟,攸關乎行氣之功。氣功是例行課程,團隊安排的運動項目,找回自己的健康。
太極拳影響我一生,至深且鉅,氣功使我體力好,自認推廣是天命,做健康公益到終老。從武術發展史,看到強者稱王,火炮上戰場後,武術流入民間,轉為運動產業。自古以來,正負能量同時存在,不挑臖不批評,反正信者恆信,不信者恆不信,任其自然發展。學太極拳要自強不息,規律的運動,如天之行健,注重天人合一、陰陽調和、身心平衡。我專注氣功、套路、推手等,持續已四十幾年了,去繁存菁讓學員看到希望。傳授內氣遍及周身,體質好遠離病痛!一生過著清貧,困頓固然使人不快,甚至於悲傷,動心忍性的結果,卻磨礪出迎難趕上,急流勇進的意志和毅力,必要有強魄的體能,永遠相信太極拳是養身功法。那麼到底在追求什麼?有功夫、養身、交友、表演、選手、教練、裁判等,學員各求所需。推手要鬆柔走化,引進落空,借力使力與沾連貼隨等技巧,要有節制不是你愛怎麼推就怎麼推,要為推手生存設想,讓推手回歸到原創性!
太極拳隨撤退老兵來台才有70幾年,前輩散居各地,台北有鄭曼青、張敦熙、王延年、宋志堅,台中陳泮嶺,台南張世榮,高雄王晉讓,宜蘭熊養和等名師,還有埋名隱姓,礙於筆短不勝枚舉。成立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,開始深入民間,辦理大型比賽,提升全民運動。我也參與推廣行列,到各縣市演講,總會有理監事、教練養成、選手培訓,裁判講習,競賽組,推廣組等分工合作。教練與裁判是精英,要參加例行性研習,追求卓越理念。推廣前期,比賽背後有江湖問題,誤導酬庸金牌為合理化,導致當年比賽常有紛擾。現在場地與設施好,裁判與教練及選手素質高,各縣市有能力承辦,處處可以滿足選手,學員也越來越多,成為台灣運動主流。比賽是推廣手段,健康才是真正目的,太極拳有今日的盛況,要感謝前輩們的努力。不過,每兩年全運會,因歷任理事長私心,逐一增加套路與推手,導致男女金牌數多,相對選手的價值觀,自然隨之下降,大家要守住太極拳的本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