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拳氣功預防髖關節痠痛
中年人常有髖關節痠痛,隨著年齡增長,痠痛的頻率越來越高,也會越來越嚴重,原因是退化現象。髖關節具有內收與旋轉功能,維持身體彎曲是活動的重要機構,由股骨的圓球與骨盆的凹臼,及軟骨與黏稠液組合而成。周圍有關節曩、韌帶和肌肉包圍,是人體站立、步行與承載重力的關節。髖關節痠痛問題,是過度內旋與伸直,肌肉與韌帶過度負載,壓迫神經造成發炎。醫生診療是對症下藥或切除疾病,中醫以氣血循環獲得減緩,要根除得靠身體的細胞去修補,體力好慢慢恢復。腰胯痠痛,不要躺著不動,應做點柔軟動作,使氣血循環加快,肌肉纖維活化,中醫說〝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〞,要運動才會好,是氣血通痠痛滅的道理。我面對病痛不會只靠醫生,也不會靠神蹟顯靈,最可靠是自己,搜尋相關醫學資訊,發生哪裡痠痛?使用特定舒緩技巧。
社會上有一群太極拳教練,像一塊璞玉,雖不若鑽石璀璨光芒,但是光環內蘊,甘之如飴的無私奉獻,我是打從心底敬佩她們。我相信太極拳,能減少病痛,知道痠痛點,運用舒緩技巧,即可看到效果。就像早上剛下過雨,打掃大安教練場,落葉多又有點濕,我用力抬起垃圾袋。因過重而扭傷腰胯,即時做海底針舒緩,做拉胯伸展筋膜與打直拳轉韌帶,各做十下喝水休息,感覺沒有那麼痛了,繼續玩到下課。太極拳氣功,重點要拉到痛點,當天是痛在右腰胯,右腳往前一小步,右手往下採,腰下彎手指碰觸地面。結合呼吸與發勁,由於髖關節的肌肉纖維較長,勁道需要強一點,才能拉到肌筋膜韌帶,促進血液循環,活化肌肉。太極拳內練之功,要勤練勤悟,懂得舒緩技巧,需要老師傳授,神動氣動,氣動勁動,激勵神經敏感性,獲得舒緩痠痛效果。
近百年來,台灣追求太極拳的競技與養身價值,已成為社會的運動風潮,確實使人民增進健康,但若深入檢討,競技要走入國際舞台,養身要呈現舒緩效果。當腰胯痠痛時,即運用海底針稍作調整,拉到痛點,多喝水多休息。腰胯損傷影響肌肉伸縮,引起髖關節發炎,做柔軟動作,很快就會好轉。若痠痛沒有舒緩,洗個熱水澡,作金雞獨立鬆開腰胯,要知道舒緩是暫時的,要消除快則一周或一個月後才會痊癒。醫學專家提出太陽光,是上帝送給人類的維他命D,有預防中老年人骨骼疏鬆。最好出來教練場,在空曠的樹蔭下,呼吸空氣曬太陽,吸收免費營養素。太極拳鬆柔,是不予對抗,而予以退讓,不予衝撞,而予以偏避,是拳論所謂,牽動四兩撥千金。運用呼吸與發勁,是典型的養身功法,運動很重要卻不能治百病,有病要看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