沖氣的理論與應用
施老師太極拳引用以意導氣,運用基因改造太極拳,改變呼吸主導動作,來維護自己健康,幫助學員扭傷時調理筋絡,同時依據體能強度判斷健康情況。沖氣是來自於以意導氣觀念,吸氣時由丹田經由百會、玉枕、命門,吐氣時由會陰排出,稱之為小周天。另一種逆勢操作方式,吸氣時由命門經玉枕、百會到丹田,吐氣時由會陰排出,稱之為河車倒轉。施老師太極拳即引用氣功運動,將氣場引導到身上疼痛點,吸氣時鎖在疼痛點上方,吐氣時往疼痛點下沖,即時有觸動神經感覺,對緩和痠疼有特殊效果。對運動痠痛有減緩作用,對扭傷者有減輕疼痛效果。但是對骨折或脫臼需要馬上就醫,這種破壞性骨骼結構一定要醫生與精密醫療器材,不要耽誤醫療時間,趕快送醫院治療。
沖氣進化是源自於以意導氣和丹田意念,丹田是意念上認為呼吸交接點,是意念上認為身體轉動軸心,特別提到丹田不是器官是腰胯。以意導氣也是意念,我們吸氣吐氣都在肺部運行,不會全身到處亂跑,因此以意導氣當然是一種意念,是帶來放鬆技巧。少數人進行氣功運動時,意念引導錯誤,會感覺頭痛、胸悶不舒服,應該立即停止,這種傷害稱之為走火。當意念進入幻覺境界,無法像正常人思考,著迷在魔界中,還信以為真,卻無法自我控制,引發妄想、焦慮、恐懼等。變成神經錯亂稱之為入魔。施老師太極拳不會隨便教學員氣功,一般以套路與推手為主,學員沒有了解以意導氣正確用法前,絕不指導氣功運動技巧。主要是擔心某一個學員因意念錯誤,變成一個不正常人,這種罪過由傳授氣功所引起,因此寧可避免盡量避免。太極拳套路與推手已經是很了不起養身運動,但是在時代進化環境下,面對很多新的運動競爭,像肚皮舞與瑜珈異軍突起,太極拳參與人數自然衰減,由於太極拳需要進步再進步,因此施老師太極拳創新與增進,衍生基因改造太極拳觀念,希望挖掘太極拳更多好處,拓展更深更廣社會公益。
沖氣最常運用地方,是運動過量時,肌肉感覺非常不舒服,應坐下來休息,運行沖氣法抒解肌肉僵硬,立即感覺有效果。學員經常找老師幫忙,有關手腳扭傷問題,先了解疼痛點,做沖氣然後調理筋絡,使用推拿手法,再引導三步動(參閱分類;太極拳氣功,三步動的功能與動作文章詳述),最後一定要請她喝水,及時感受消除傷痛效果。也經常在太極拳課堂中,發現學員蹲不下去或手舉不高,即時請學員出來,運用沖氣、推拿與三步動結合,馬上使學員蹲下去或手舉起來,讓所有學員當場體會太極拳養身效果。
沖氣緩和疼痛理論,是人與人氣場不同,產生紓緩疼痛效果,跟一般冷敷或熱敷一樣。操作時我以勞宮穴貼在傷痛部位,感覺熱熱是我體溫高於扭傷者,反之感覺涼涼是我體溫低,這是一種觸動神經理論。平常執行氣功運動時,基本上以小週天、河車倒轉、腹式呼吸法等。熊經、行功、撞牆等手法。坐式、臥式、立式與自發功運動方式(請參閱分類太極拳氣功)。每天自己運作約20-30分鐘氣功運動,運功後一定要喝水,才能獲得抒發工作壓力,消除緊張情緒,快速恢復身心疲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