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太極拳不懂收為己用是一種浪費
千年中華武術要看少林拳,五百年百家競逐要看太極拳,想看未來發展須要看養身功法。台灣太極拳人口超過十萬人之多,對比於其他武術人數,太極拳算是受歡迎的運動項目。太極拳已遍佈各地,從早到晚都有打拳的影子,成為公園內的特色。太極拳最受敬佩的前輩,直接想到楊祿禪,名福魁,生於清嘉靖四年(1799),生性好武,始習洪拳,20歲前往陳家溝習太極拳,學成返鄉教拳,再受邀到北京教拳,跟隨的學員很多,傳承是以價值導向,使楊家太極拳名聞鄉里延傳至今。太極拳強調自然輕鬆緩慢,拳經說前進後退,乃得機得勢,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。腰腿要靈活,運用借力使力,虛實分明之便,化解推力;後坐四六步,以退為進,後發先到,這種技巧用想像來推演,很難體會實戰情境。要學不丟不頂,引進落空,人進我黏,人走我隨的功夫,要參與推手對練,達到一定境界後,才能真正領悟箇中滋味。熟悉套路後,要融入自我感覺,有腰痠背痛時,能夠及時舒緩痠痛。氣功是濃縮太極拳的精華,不使力,簡單易學,追求減少病痛,多活十年。
學太極拳要持續性,使身體硬朗中氣十足,很多外國人想要學,可沒有這份福氣。太極拳養身功法有舒緩效果,學員卻不懂得應用,不知道再深入探討,腰痠背痛一籌莫展,是一種遺憾?看到長輩從床上摔下來,就是爬不起來,如果懂得技巧,即可避免這種困擾。舉例,感覺眼睛有問題,做眼睛氣功動作,能及時舒緩,或其他器官有痠痛如法應用,切記有病痛要看醫生,運動是舒緩不能治百病。太極拳能提升手腳靈活,讓行動不便者喜歡,然後學習之!套路學了再多或比賽獲獎,但是不懂如何舒緩?無法收為己用是一種浪費。學推手增強體力,也只能自我滿足,無法舒緩衰老。氣功是增強心肺功能,老人家不懂儲存能量,當然無法多活十年!學任何武術,需要自己去意會,探討招式的舒緩功能,要懂得學以致用,享受養身價值?要多練習推手,熟悉沾黏貼隨,日久亦能知覺懂勁。退休生活有保障了,要激勵自己出來運動,不管練內功或體能,都是為了找回自己的健康。人有手有腳,能走能跑能跳,我們是人不是禽獸。不可能四腳奔馳,也不能高飛,絕對不能超越本能。
學太極拳要抓住重點,注重養身順應大自然,配合年齡的體能變化。當教練要自重,觀察社會新需求,注入活水,符合節氣循環,熱天要輕鬆,冷天要多動。要自我鍛鍊,像樹根札得愈深,才不易被大風吹倒。過程中有任何變故,能不動如山淡泊以待,不必計較,只要自我成長。競技路上遇強勁對手,通常要冷靜面對,以武會友才是贏家。學推手要自由對練,注意安全,避免摔倒受傷。不要爭輸贏或預設立場,結果沒有進步,可能會魚死網破一場空,唯有循序漸進,步步為營才會成功。將太極拳內涵運用在生活中,舒緩技巧使用於健身防身,招式應用到競技與實戰,真正追求有價值的功能上。退休離開社會責任,要規律運動,專心於追求開心沒煩惱,畢竟年歲大最重要的還是健康。年紀增長歲月摧人老,身材油膩走了樣,飲食要節制,有利於消化器官,運動要輕鬆提振精氣神,早睡早起符合作息。冷熱溫差衣服隨節氣調整,經常出遊踏青,呼吸新鮮空氣,接觸青山綠水,陶冶身心靈。修心之法貴在靜怡,清心寡慾滿足願望,情緒要自我控制,崇尚和諧內心寧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