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養身太極拳---熊經

 

太極拳經常提起有陳家與楊家,台灣有鄭子。其他派別很多也普遍流行,由於陳式太極拳108式,楊式太極拳76式,流傳中國較早,鄭子37式流傳台灣,時間雖晚一點,由於推廣積極與方法正確,參與人數也很多。太極拳是一個標籤,便於區分武術稱號,很多人強調不同派別,主要是喜愛各家獨到的運動文化。太極拳是武術的演進,朝養身方向發展,追求健康與長壽,還有少數人熱愛競技價值。我推廣的重要指標是健康,運用太極拳的特性,治療腰痠背痛與沾黏的疼痛,我稱之為養生太極拳,主要在凸顯健康,與人人適合的好運動。

 

        基因改造太極拳,首先自然呼吸三次,使心情平靜下來。第一個動作進步走與退步走,主要增進熊經功能;活動手腳,自然擺動,全身放鬆,加強穩定性。熊經顧名思義為熊走路,立身中正沉身墜肘,兩隻手左右搖擺,兩腳自然步行,步隨身換呼吸自然,重心落於湧泉,放鬆不用力,兩手臂垂於大腿側,掌背朝前掌心朝內。活動過程;緩慢行走,心神平靜,像柳樹隨風搖曳,是非常好的氣功運動。熊經動作這麼簡單,連行進中也能用,為何那麼出名?對健康有何功效?一個人活著要呼吸,反應靈活需要放鬆。熊經就是藉吸氣與吐氣,動作簡單立即讓人心情平靜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套路很多,基本上招式雷同,只是組合不一樣。我從小接觸武術與太極拳,個人完全肯定太極拳追求自然與放鬆,但無法認同運動不用力,有輕輕鬆鬆的運動,沒有也找不到不用力的運動。總感覺運動要做到完全不用力,那散步就好了,何必學太極拳呢?何況走路也需要一點力氣。中年人與年輕朋友體力充沛,運動時應增加一點力氣,耗盡全身用不完的體力,稍微休息一下,馬上精神振奮,才有面對產業競爭能力。基因改造太極拳,是引導教練們,萃取太極拳特定招式,做為年歲高與行動不便者的復健動作。並提供身體結構與運動知識,強調健康要有力氣,體力要好才會健康。少數人打太極拳軟趴趴,還強調不用力;用力不是太極拳。這種說法,是過度誇大與事實不符,運動不用力,那麼回家睡覺就好了。太極拳是適宜運動,比一般運動輕鬆,是鬆不是懈,沒有懈到不用力,太誇張了!

 

        太極拳分套路與推手,普遍流行的兩種運動項目。基因改造太極拳;如熊經、行功、撞牆與雲手等放鬆動作,增加三步動與150仰腰等氣功動作。氣功運動的功能,補足太極拳套路的運動量,修補肌肉拉傷與筋骨扭傷的醫療技巧,提供行動不方便者的運動方式,如果能夠發展開來,希望氣功與套路與推手成為太極拳三強鼎立。基因改造太極拳,每天實踐30分鐘,具有平衡、拉筋、增強體力與放鬆的特性。套路為放鬆與伸展,動作緩慢與簡單易學,是參與人數最多的項目。推手需要力氣、相互對練與技巧應用,參與人數不多,卻是支撐太極拳為功夫的主要項目。套路與推手是太極拳左右手,不能忽略任何一種發展。氣功為太極拳的第三根支柱,如今老人越來越多,復健需求越強烈,太極拳能夠延伸到高年齡階層,將更符合時代需要,更受到社會的歡迎。

 

        學習太極拳剛開始離不開發勁,慢慢減少勁道,轉向講求順暢,有少數人演變到不用力,來到台灣有一小撮人變成軟趴趴。不管哪一家太極拳,都是追求放鬆與自然,伸展全身筋骨,有人強調不用力,總是感覺運動前虛虛,運動後還是虛虛,少一點力氣。所以套路運動後,應增列三步動、150仰腰(請參閱分類太極拳氣功,三步動的功能與動作,150仰腰。)。讓學員使盡力氣逼出汗水,多喝水排除體內汙垢,促進新陳代謝,獲得身體健康。

 

        人心很脆弱,死亡只有一次,有人關心別人,有人一生處心積慮,只要死了即結束所有努力與成就,結果都是相同的,什麼都沒有帶走。個性是人人不一樣,雖然難改但是有少數人會改變;如求學中,有一些同學很懶散,畢業後沒有穩定收入,經濟陷入拮据,重病無錢就醫,面臨家破人亡。現在同學見面,突然整個人改變,積極向上突飛猛進,以前懶散的個性都改變了。那麼基因是不可能改變,有人遺傳基因不良,當他發現心態與行為失當時,難過得痛哭流涕,自我反省甚至跪下來懺悔,或藉由信仰來改善,最終還是無法改變。常言道;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是真實的,基因確實是不可能改變。太極拳追求放鬆與自然,這種基因不可能改變,施老師基因改變太極拳是增加基因效果,延伸到老人族群,獲得更實際的健康,符合時代的需要。就像美國的南瓜,原來有一尺圓大小,基因改造後一個人抱不起來。還有台灣芒果一顆小小的,基因改造後比木瓜還大。太極拳運動效果好,現在死亡平均年齡70歲,基因改造太極拳後效果更好,讓大家活到超過120歲,相信太極拳的未來,延年益壽這個夢會實現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h_taichi 的頭像
    chih_taichi

    施老師養身太極拳

    chih_tai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