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島上的居民,面對氣候惡劣的變化,骨子裡天生就擁有冒險開創的膽識,對太極拳的創新亦然如此。除了海島人格使然,外在環境也讓我對太極拳運動,很容易撩起一種喜新厭舊的感受。因此我對太極拳,一直是充滿創意的想像,和激發自我能量來改變運動方式。我確認「變,是惟一不變的法則」,多樣、多元的太極拳,才有延續發展的可能性。因此維持施老師太極拳教室,二十幾年來開班沒有間斷,主要在太極拳運動方式的改善,從傳統套路、推手到技擊,舒筋、氣功到扭傷減緩痛苦的技巧,五禽、三步動到消除沾黏的疼痛,所有改變的資訊,都來自於學員的反映,為了滿足學員的需求,因此一再變化太極拳的運動方式。再思考一般傳統套路與現代套路的共生,鄉土文化與國際發展的共存,看似衝突的兩造,卻能在各自的轉型中找到平衡點。更難得的是,各國古老的傳統武術,在台灣各地幾乎都看得到。這些不同面向的美,匯集在一個空間裡面,培養出我對太極拳轉變的敏銳度,以及對時尚品味的掌握能力。太極拳的意象,甚至於代表性符號,都具備有其特殊的意義。
至於太極拳哪方面給我最多靈感?我會說推手吧!我家就住台北市國父紀念館附近,公園四處大樹林立,空曠的草坪,大自然氛圍濃郁,又融入人潮聚集的市區。這種親切的距離,帶給我居住的安全感。我的許多靈感,都是在剛起床和睡覺前,想到看不到陽光的父親,擔心遺傳的視覺退化。想到老人的重聽與口水外流,擔心影響自己的退休生活,從靈感到創新太極拳的運動方式。我也經常散步在國父紀念館的叢林中,環繞在西北角的魚池小徑,感受到林蔭和池溏的生命力;春天出現嫩芽的活力,秋天落盡綠葉的蕭瑟….,四季變化和生命消長,總讓我思考很多創意能量。我需要很多解放,思索著太極拳的優質,套路的美妙,就讓我完全放開心胸。當然,還有太極拳推手的協調,獲得心情愉快與鬆弛全身關節,這種放鬆緩慢的推擠拉扯動作,就讓我念念不忘。
許多人問我,為甚麼選擇太極拳?我個人認為,太極拳的放鬆,不只舒緩緊張,也能掌握自己,無需受別人控制,或走別人的路。而所謂文化,就是走新的路,千百年來,武術運動幾乎是單一面貌,動作剽悍與翻滾跳躍。但是,太極拳推手卻是協調不受干擾,主導自己的意念,提升自己的健康。當初追求推手運動,我就決定要和傳統太極拳做徹底區隔,這種執著創新的理念,建立施老師太極拳的課程;舒筋、五禽、氣功、拍打、撞牆、套路、推手與實戰等。所有轉變的課程,源自於配合氣候的轉變與學員需要,經常做適當的調整,主要是符合台灣海島居民多變的精神。
說到太極拳推手,我的設計朝向協調、健康與安全,如今接受一百多位學員的喜愛。每次運動中,強調呼吸自然,動作收放自如,多流汗多喝水,避免缺氧缺水而傷害健康。提供太極拳好處的相關資訊,沒有做過多的想像,沒有引述虛構的傳說。至於太極拳還有哪些留白的空間?就等喜愛太極拳的學員們自己慢慢去發掘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