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雙重之病的意義
太極拳雙重,是平行站著,兩腳支撐身體,舒服沒有負擔。站樁是站立寬與肩齊,心要靜,兩手垂下,肘微彎曲,掌心朝內,氣運周身。五十年來,每天晨間醒來,在床沿邊站著,實踐太極拳氣功,帶給我平淡生活!太極拳以養氣為主,氣以直養而無害,心與氣相守於丹田,此即求心靜。太極拳是內練,動愈慢,心愈靜,神愈敏。健康不能只靠醫術與藥物,需要身心靈來平衡,人類是細胞組合體,需要有正常生活、適度運動、攝取營養與改變心念等,才能將疾病連根拔起。健康是個人的責任,唯有靠自己,才能保平安。各行業都細分專業,我專研養身,學員因需求而來,滿足舒緩效果後,卻不知珍惜而離去。我們追求恬淡,放開心情,自然呼吸,然後強調推手要鬆柔,套路要流暢,氣功不使力,年輕人要耗盡體力,老人家要儲存能量。若享受到沒煩惱,再展現愛心,做健康公益。
太極拳經論,有偏重則隨,雙重則滯,會僵化。每見數年純功,不能運化者,率皆為人制,雙重之病未悟耳。雙重為病,失於填實,與沉不同也,要知道沉會穩定,雙重會不靈活。雙腳要平落,不要雙重,實腳要實足,虛腳要虛淨,要虛實轉換,沒有虛實會呆滯。若以運動而言,站前後腳打拳才會長,推手才能接強勁,打球才能上前接球,手腳才能顧前顧後。兩腳要靈活轉換,走路一腳前踏,一腳提起,踏實地板,輕鬆連貫。邏輯雖然簡單,但是一直都被討論,後人也是如此;武功高的要件,力量大與手腳快,沒有傳說中的神功。弓前腿坐後腿,運用上下相隨,動靜虛實。但是台灣也有團體,發展平步定步推手,規定不能發直勁,為了避開直推的缺陷。在競技上兩腳僵化只有挨打,為了提升競技價值,要避免雙重,使拳腳靈活,動態平衡,重心沉穩,走出封閉的功夫叢林。
太極拳能主動攻擊,也能被動化解,具有制敵條件,是一門武術。鼓勵學員參加比賽,磨練心志與信心,培養藝高膽大,與修身養性。太極拳很普遍,各公共場所都有,在台灣是受歡迎的。居民有需求來參加,不要講想像的功夫,不要違背大自然,要相信學習價值,真正感受舒緩效果,讓更多人看到希望,學員自然會越來越多。我腰痠背痛嚴重時,看醫生痠痛退了,幾日後又再痛,反覆無常又無奈,當時不懂甚麼價值與效果?只有對腰際轉化,承受對手推力,會強化筋膜與韌帶伸縮性,完全不憑藉任何理由,也不接受前輩善意規勸。但是三年的堅持與鍛練,痠痛已痊癒了。不要小看這個信心,福之所倚,只要理念正確,會從谷底再翻身。太極拳是養身,年輕人追求功夫接受鍛鍊。中年人要面對退化輕重節制。老人家為了減少病痛,要輕鬆緩慢。雙重是有利有弊,養身是利,手腳卡住是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