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回想民國五十五年,就讀台南師專時,每位同學都必須參加一項社團活動。選來選去,我填寫國術社。住校的每天早晨五點半,都練拳一小時;社長指導學弟妹們,我仍記憶猶新。畢業後執教三十載,又相繼參加其他類似的活動,例如外丹功、彈腿等等。
退休後,因緣際會下參加了施老師所創辦的友勁太極拳社團。每星期日上午八點半起,在國父紀念館做二個多鐘頭的練習:劉瑞榮及洪國偵老師負責帶九轉神功、太極鬆功、拍打功等暖身功操;接著由陳啟斌老師帶大家打三十七式鄭子太極拳;最後是推手等練習。經過半年下來,我終於能打完套路。在練拳時,呼吸調和是一大學問,經過多次琢磨,總算能越打越順。在此感謝陳老師的指導。
透過李雲騰總教練的介紹,月華小姑先參加友勁團隊,她再邀二女兒志藍;我好奇的跟班前往,所謂的因緣際會即是如此。又二女婿王隆也喜歡武術運動;女兒、女婿有相同的興趣,加速結為一對佳偶。這也要感謝友勁太極拳的牽成。
友勁教練們,都很熱心的教導拳架及推手,每個動作都說得很清楚。練拳訓練身體的協調,老來不會有腦力退化的問題。閱讀今年三月份友勁學報創刋號中,陳炳樑師兄練拳的十二種優點,與有同感。
我們練拳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,希望愛好者都來參與,並分享打太極拳的樂趣。(蔡秋香)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