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去年年底,當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,把一枝螺絲起子釘入了久病老伴的額頭時,就註定了這是一場悲劇的開始,果然成為一則聳動而震撼的新聞。料想人口老化和老人照護及社會弱勢的問題,即將被提出重新討論,如能因此引起高層注意,在政策上能對弱勢老人多點關愛,豈非社會之福?可惜這一釘,釘的不是時候,隨著跨年活動,在狂熱的群眾和絢麗的煙火下,媒體很快地轉移了焦點,虛華空中的火花,粉飾了社會陰暗而醜陋的一面。這起事件已快速地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,但人口老化的問題卻依舊殘酷的在進行中。然而為政者依然故我,忙著爭權奪利,對此事件始終麻木不仁,無動於衷。朝野的鬥爭,扭曲了國家預算的分配,部分的資源被移作粉飾太平,製造繁榮假象的廣告,為其政績擦脂抹粉,或做為鬥爭的資本,罔顧一生奉獻而老實繳稅的老人,及其暮年,竟成為社會邊緣而被漠視的一群。以目前的政治現實,奢想政治人物會掏出良心,真正苦民所苦,那簡直是緣木求魚。

 

你我終將老去!誰也無法避免,有人說長壽是窮人最大的懲罰,如果又窮又病,豈不雪上加霜,所以老人維持健康的身體是必要的功課,現代醫學雖然發達,卻也僅能挽救人的生命,讓你不死,但仍無法保有你的生命品質,對於一個軀體只是另一種苟延殘喘。試想一個照顧久病老伴的老人,那種心力交瘁和無助感,是可想而知的。我的同情,並非認同這位老先生的行為,畢竟沒有一個人有權決定他人生命的長度。

老人們要想寄望於為政者的仁慈,不如起而行,先挽救自己的健康。據統計,一般老人由於腦下垂體分泌的低下,連帶體內各種激素失去平衡,新陳代謝緩慢,血管漸漸失去彈性而趨硬化,加以長期累積的膽固醇,造成心血管疾病居多,如冠狀動脈,血栓,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等,由於血管通路狹窄,導致末梢血管不通,身體機能低下,免疫力隨之降低,一到冬天,血管更形收縮,血壓就會上升,所以冬天是老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,因此老年人冬天保暖是重點的課題。其次就是運動,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,提高免疫力。最近日本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,每天持續的運動,每次甩掉三百卡的熱量,則平均可增加一點三年的壽命。可惜一般人能有時間每天運動的人實在太少了,而老人的時間卻是最充裕的一群。那麼什麼運動最適合老人?個人認為散步是直接而最自然的運動,如果生理機能尚未嚴重衰退者,可改為快走,每日二十分鐘到半小時,直到微喘及輕微流汗為止。另一個選擇是練習氣功或太極拳,因為太極拳本身就是一種「動氣功」,隨著輕鬆而有韻律性的活動,可以補足一般步行所沒有的動作,如轉腰,伸腿,半蹲,及深長的呼吸等等,上半身及手的動作也是散步所沒有的,並且還可挺直腰桿,避免彎腰駝背,是一種身體全面性的運動。它除了外在的肢體運動之外,對於體內的內臟運動效果也很顯著。對一生勞累長期坐辦公室的退休族,絕對是一項值得去做得好運動。

 

但是目前所見的太極拳種類繁多,派別林立,五花八門,哪一種才是退休族最適合的套路呢?筆者比較過多種套路之後,我們建議以楊式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最為適宜,因為這種套路招式樸實,不添油加醋,沒有花招,簡單易學,更沒有高難度的動作,到九十歲的老人都可應付自如,實為最佳的養生拳種,打一趟約七八分鐘,意猶未盡時可以重複數趟,無拘無礙,場地空間也不需很大,很多年長老者,學過此拳,精神煥發,舉步輕靈,對此套路愛不釋手。如在家中空間有限,則可單式練習,如做定步雲手、摟膝拗步等等,此外也可做一些如「熊經」、「鳥伸」之類的功法,只需動一動身體,有百益而無一害,何樂而不為呢?養心在「靜」,養身在「動」,這套拳法都兼顧到了。有心自強的老人們,每週日早上可到國父紀念館,加入友勁太極拳行列,我們將很樂意免費為您教學,這是友勁太極拳團隊的公益活動。(黃濟平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h_taichi 的頭像
    chih_taichi

    施老師養身太極拳

    chih_tai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