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醫學的數據告訴我們,一般人過了中年以後骨質開始萎縮,其中多數人患有骨質疏鬆的毛病。有些人即使沒有骨質疏鬆,但多少也會有骨質老化的問題,一般而言,患者初期沒什麼感覺,但在骨骼的內部已經產生了一些變化,骨皮質逐漸變薄,骨質的密度漸漸減少,到了70歲時已經減少了二分之ㄧ以上,骨骼變得脆弱易折,腰腿無力,容易痠痛,甚至造成致命的危險。
因為人體的骨骼組織是活性的,其中含有兩種不同的細胞,一種是「造骨細胞」它的功能是隨時製造骨骼內部新的骨質成份,可以補充流失的骨質,如有骨折時,也藉由此細胞來修復並增生新骨質。另一種細胞稱為「噬骨細胞」它專門負責破壞和分解舊的骨組織,兩種細胞相輔相成藉以完成骨骼的新陳代謝作用。然而人到中年以後,兩種細胞的功能會逐漸衰退,而其中「造骨細胞」的衰退遠大於「噬骨細胞」,因此骨骼中的骨質含量就開始減少,造成骨骼內部海綿體的空隙加大而疏鬆,骨骼皮質也變薄,骨骼變得脆弱,就是形成骨質疏鬆症的原因。
台灣隨著人口的老年化,骨質疏鬆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,患者並有年輕化的現象,尤其女性的比例較多,女性到了更年期時,由於卵巢的功能衰退,雌性荷爾蒙的分泌降低,骨骼脫鈣的速度加快,中年後的女性平均每年骨質流失約有3-10%(一般正常人約1-2%)骨質疏鬆是漸進式的,使人不易察覺,初期並無明顯症狀。同樣的,男性到了中年以後,荷爾蒙的分泌也會降低,五十歲以後症狀會加速。骨質疏鬆症的早發部位是脊椎和髖骨,其後漸次到四肢。常有的症狀是腰痠背痛的現象。
適當的運動、日曬和正常的飲食是減緩骨質疏鬆的最佳方法:
一、運動:我們發現,太空人長期處於無重力狀態的太空中,骨質流失的速度非常驚人,那是因為人類生來就受地球重力的牽引,隨時都要支撐本身的體重,因此骨骼必須具有反地球引力的堅實結構,才能承擔本身或負載物品的重量,一旦失去了地球的重力,由於人體自我調整的機制,骨質的密度就變得不是那麽重要而逐漸流失,因此太空人在太空艙中做運動,就成了太空人每日的功課了。由此可見運動和骨質密度的關係是多麼重要!那麽什麼運動較適合呢?筆者認為如太極拳、快速步行或登山是最好又最安全的保骨運動。步行或登山時可背負適當重量的物品,以增加骨骼的負重力。
二、飲食:均衡的飲食和天然的食物,如深色蔬菜、海帶、洋蔥、豆類、乳品、小魚乾、起司等鈣質含量較豐。此外請盡量少用鹽、咖啡、可樂、高蛋白食物、及菸酒等。以自然食物為主,除重症治療者外,筆者反對服用鈣片或花大錢吃一些健康食品,因為人體吸收有限,從食物中攝取就夠了。至於目前市面上廣為流行的GLUCOSAMINE葡萄糖胺製品,並無醫學證明對骨質疏鬆有實質的幫助,請勿被誤導。充其量祇能對關節的軟骨組織有少許作用而已,目前醫界看法分歧,可能是安慰劑的效果大於實質吧?(若有某些葡萄糖胺製品添加一些複方如維他命和鈣等,則另當別論)。
三、日曬的重要:我們知道骨質的合成,除了鈣和部份膠原之外,必須依靠維他命D來合成,然而維他命D又必須有陽光的照射才能活化,因此不管你吃了多少含鈣的食物,如果沒有日光和維他命D也是罔然,所以日照是絕對必要的條
件。現在為何骨質疏鬆症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?最大的原因是現代的年輕人,運動量不足,又常吃一些垃圾食物,加以生活作息不正常,熬夜,緊張等因素,女性朋友爲了美白,日曬不足,或節食減重,營養失衡是其主因。
骨質疏鬆的預防和保養須從年輕開始,到了中年以後為時已晚。我們強烈呼籲大家應多注意調整生活和飲食,並多做些適當的運動。上了年紀的拳友們在練拳時切莫勉強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,尤其是練習推手時,切記要做好防護措施,避免摔跤。(黃濟平)